小女孩說這回波羅的海五國行感覺最普通的國家係立陶宛,連首都都係寂靜過人,沒點大都會氣氛。
可以這樣解釋 - 維爾紐斯城面積太大,新興的商業區完全安放在另一邊,換言之所有車水馬龍都放在遠處,要找個新商場也要走出舊城區邊緣一公里左右。這種把資本主義怪手排離在外保護傳統的佈局,似是絕妙的設計。
這寧靜的城市近年會吸引香港人注意 - 始於一九八九年八月二十三日,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人為反抗蘇聯統治,於是齊集二百萬人組成波羅的海之路人錬 (Baltic Way),維爾紐斯正是起點。沒料到這樣一搞,邪惡的蘇聯兩年後即崩塌瓦解。於是叫三十年後香港人仿傚,當日維爾紐斯人亦跟隨聲援。
只計舊城,即使總統府在內,城區裡亦沒寬闊的大道,且街道多為曲折,樓房多是小巧,格局像是大迷宮。在沒有谷歌地圖的年代,遊歷此城需要帶著指南針。
和小女孩住在舊城區邊緣,都係沿邊繞Halle Market到黎明之門 (Ausros Vartai)。再沿Aušros Vartų g街走,會經過The Church of St Theresa,聖三一教堂 (Bazilijonų bažnyčia) 沒開,改看東正教的東正教聖靈教堂 (Šv. Dvasios cerkvė) 也沒差。
再接上Didžioji g道,聖加西彌祿教堂 (Šv. Kazimiero bažnyčia) 對面就係市政廳廣場 (Vilniaus rotušė),廣場呈三角狀,唔算宏大。市政廳只係掛名,內裡開放並有小型展覽,在陰晴不定的日子,或係避雨的好地方。
向北穿過廣場,途經聖尼古拉東正教堂 (Šv. Nikolajaus cerkvė) ,再向東北方向走,聖母主教座堂 (Vilniaus Dievo Motinos Ėmimo į Dangų katedra) 對面就係ViuTV節目《404不存在的國落》講過的對岸共和國 (Užupis),但這「國家」真不會叫人看待成另一國:沒自己的國旗,只有塊告示牌提示你將越過國境。
說穿這「國」只係一個藝術區,但在大一統歐洲下,波蘭和立陶宛之間像省與省,既然如此,你憑甚麼笑我不成國樣?我想中共有這胸襟,讓香港搞這種共和國,早就不會有今天這局面。
此國沒國旗國父卻有門神:天使銅像;另有自己的憲法,值得一讚係有中文版仲要係繁體。四十一條條文裡,做人的權利佔大多數,義務只得數項:不要被打敗、還手、投降.......
叫得對岸共和國就係有河流,維爾紐利河其實該是此國最重要標誌,過橋時河岸畫著了數幅畫,喧賓奪主地叫人沒留意到旁邊的美人魚 - 傳說中看到她,你就會被迷惑而留下來。
沒迷到我們的還有聖安妮教堂
(St. Anne's Church) ,我們還以為係聖弗朗西斯和聖伯納德教堂 (Vilniaus šv. Pranciškaus Asyžiečio parapija) 的大門口 - 傳說拿破崙東征俄羅斯駐紮在此時,想過把聖安妮教堂搬到巴黎。大概他到來的時候,附近的大樹沒長得那麼高,教堂門前更沒有一架架的旅遊車,他才集中感受到這棟的漂亮。
由聖弗朗西斯和聖伯納德教堂出來,穿過掛滿小壁畫紀念詩人Adomas Mickevicius的文學之路 (Literatu Gatve),繞過1918年立陶宛獨立宣言的簽字樓
(Signataru Namai) 經Pilies g街再左轉過S. Skapo g街,就到維爾紐斯大學 (Vilnius University) ,你問為何不從簽字樓那邊後門進去?因為那後門擺了個更亭向遊客收入場費,原本很孤鳩寒的我們也想把此地略過,就係走到正門才發現其實一仙都不用給,除非你要上那棟高樓看風景就要拜託那更亭。
大學正門對出就係總統府,其實這格局很夠膽死:近代抗爭革命的火源都係來自大學學潮,若一間大學起事,接連當權的受衝擊話都冇咁易。但係立陶宛卻係歐洲最反共的國家,經歷蘇聯的暴政後,得到的教訓係理應信賴認同人民。
再向北走就係維爾紐斯主教座堂
(Vilniaus katedra)、立陶宛大公宮 (Nacionalinis muziejus Lietuvos Didžiosios Kunigaikštystės valdovų
rūmai) 及格迪米納斯塔 (Gedimino
pilies bokštas) 一大片區。港版八二三人錬之路舉行當日,立陶宛人民亦齊集在此聲援香港。就知道立陶宛人的心意:因為在這廣場有塊奇蹟之磚,只要踏著轉一圈,就甚麼願望都能達成。
但三十年前波羅的海人錬之路的起點卻在大公宮背後的格迪米納斯塔,山丘可免費上落,進城堡才要收費。但你不進城堡就只能望到涅里斯河對岸新城區那部分,舊城區才是精華啊,可惜我們也太吝惜了。
眼光望向背後更高的三十字架山
(Plikasis kalnas),山約百多米高,走十五分鐘就到頂。三十字架早於十七世紀波立聯邦時存在,沙俄征服立陶宛後就由它倒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沙俄被趕出立陶宛,十字架又趁機豎立返。再到蘇聯佔領時又被拆,等到蘇聯危危乎時又重建,係立陶宛抗俄抗共追求自由的象徵。
入夜後的舊城區,沒有克拉科夫那種吵鬧,又係一種寂靜的美態。突然看到這牌子,提醒身處美麗的街區從前係猶太人隔都,二戰時歐洲的隔都中唯維爾紐斯有耶路撒冷之稱,惜一九四三年,納粹清場把此地的猶太人都趕盡殺絕。
再過涅里斯河略走一下新城區,講真除了數個大商場可應酬小女孩購物的慾望,這地還沒太大看頭,只係T. Narbuto g.和Konstitucijos pr.的迴旋處旁有座The Road of Freedom Memorial Wall,還是要過去企一下。
不知不覺,我竟為這裡寫上兩千字,畢竟係拿破崙講過美麗的城市,又係啟發港人今日抗爭的起點,我為話過這裡普通有點不好意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